道歷4721年 甲辰年 月日
三洞四辅 >道家基础 >叶法善 唐代著名道士 护国天师 金紫光禄大夫章节列表
叶法善 唐代著名道士 护国天师 金紫光禄大夫

叶法善 唐代著名道士 护国天师 金紫光禄大夫

作者:正一派

状态: 开始阅读 直达底部

类别:道家基础

状态:连载中

最后更新:2022-04-13 08:51:50

叶法善为唐代著名道士。字道元。括州括苍县(今浙江丽水)人。出身于道教世家,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不茹荤,传符箓,据称尤能厌(压)劾鬼神。显庆(656~666)中,唐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 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高宗笃信长生之术,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 合炼黄白。据《旧唐书·方技传》载:法善为此上言曰:“金丹难就,徒费财物 ,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高宗纳其言,令罢其事,遣出方术士九十余人。自高宗、 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问道。尝力诋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睿宗 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712),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居于京 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所受尊宠,时罕有其匹。卒后,玄宗降诏追赠“越 州都督”。传其有弟子百余人,唯暨齐物、尹愔为入室。

叶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代表作品《留诗》。叶法善有双铜印遗世,俗称“天师印”,被奉为驱魔之宝。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叶法善 法脉传承

  叶法善师承开蒙于上清,授道于正一,得道于洞渊,净明诸派高道,对叶法善师承家以考略,对于研究叶法善的思想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利于进一步认识叶法善在道教历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南宋之前,松阳叶法善后裔叶氏道教法脉传承主要围绕本宗族内传承,南宋后逐渐开始传与他姓,在浙西南松阳,遂昌,龙泉等地偏远山区保留着的的“灵宝仙坛”为叶法善法脉传承,如遂昌、松阳灵宝仙坛法师主要供奉张天师,叶天师,李天师。

  相传三天师为为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三天尊徒弟。既是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叶法善遗世诗》:“昔在禹馀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此“禹馀天”既是“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的禹馀天。由此可见叶法善法脉(有说是洞渊派)与上清灵宝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后世传承“灵宝仙坛”在浙西南瓯江流域传承了千年,始于唐代,发扬于南宋,存于当代。

  因地方口音各地法传承略有区别,传承保护最好的在是松阳遂昌龙泉村落,另外青田县,庆元县也有部分灵宝仙坛道士,根据手抄本记载民国温州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灵宝仙坛法脉道士用“灵宝仙坛”法印,雷霆都司,北极驱邪院。少数也传承道经师宝和太上老君印。现存多为木印,目前还存有最老的为铜印和元代和田玉印。用九叠篆文。

  清代松阳县徐家和到郑家皆有传承。图为灵宝仙坛清代符咒手抄本,内有请神请到张天师李天师叶天师,遂昌叶三善提供。


叶法善 正史传记

  叶法善对佛教的排斥,主要表现是以法术挫败僧人 。《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 : “有中书侍郎女,以狐魅为祟,颠狂猖厥,鬼语神讶。女每见一僧乘青骡来至,其病遂作。奉劫命师为治。真人欲示神变,谓侍郎曰: 贫道辟谷日久,疲羸无力,希一饱饭,当即为治。侍郎即遣家人具蔬饭。真人一饭一斛,钙三硕。瓜菜果实,莫以数计,见者皆惊,尚云未饱。未作法间,僧乘骡而至,瞻视真人,遂即却走。真人叱吏兵擒挚,女遥知发声大哭。真人大叱一声,僧变成狐,骡乃化狗” , “五月一日,老叟诣门号泣求救,真人引而问之。曰:某东海龙也,上帝劲主八海之宝,一千年一更其任,无过失者,超登列仙,某已九百七十年矣,微勋将就! 有婆罗门者,逞其幻法于海畔,日夜禁呎,积二十年,其法将验,海水如云卷上天畔,五月五日,海将个焉,统天镇海之宝,必为幻僧所取,某今哀求救援。真人许之,至五日午时劝丹符飞往,海水复旧。胡僧愧叹,赴海而死。来日,老叟辈珍奇宝物来报,真人辞谢不受。因曰: 此山事去水且远,但得一泉即为惠也。是日风雨及明,山馆之侧有一派清泉,自石渠出,经旱不竭,今谓之天师渠” 。 《旧唐书·叶法善》 : “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然排挤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以其术高,终莫之测” 。《新唐书·叶法善》 :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憎,然以术高,卒叵测之” 。 《朝野佥载 》 :“孝和帝令内道场僧与道士各述所能,久而不决。玄都观叶法善取胡桃二升,并壳食之并尽。僧仍不伏。法善烧一铁钵,赫赤两合,欲合老僧头上,僧唱 ‘贼’ ,袈裟掩面而走。孝和抚掌大笑” 。

  以上五条,引文 《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的二条是形同玄幻的 ,《朝野佥载》一条真伪莫辨。但是 ,《旧唐书·叶法善 》 、《新唐书·叶法善》的 “术高”二字,却旁证着挫败僧人之法术虽犹玄幻而不可否定。佛教在唐代已是甚具规模与影响。唐代是各个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正统如宋明之时,儒学之发扬亦不如宋明之光大。在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混合包括对各种宗教进行兼纳的背景之下,并且处于唐高宗佛道并重、武则天扬佛抑道的现实境况之中,一心奉道而排佛,遭到议者的讥其向背。可见,叶法善不大随缘,亦不 “无我”地混同于众,而是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 ,正直而不合时宜地坚持着排挤佛法。

  与道教法术相比,佛教也有神奇的秘传之法,主要是在藏传的密宗,而汉传佛教各个宗派并无多大神奇法术。那么,为什么中国佛教有着汉传、藏传的巨大差别呢? 而道教却在汉地称异,不在藏地发扬? 这应是地域、地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华夏与夷戎有别。而华夏与夷戎有别之论,是南北朝迄唐一直延续着的排佛思想。

  印度佛教在西汉末期传入中国,依附于中国本有的方术,僧侣被视为方士、术士之类。东汉佛教对原始的佛教哲理很少了解,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是 “精灵不灭 ” 、 “因果报应”之类。汉末魏初,佛经翻译日多,佛教分为小乘禅法的安世高系,大乘般若的支娄迦谶系。安世高系依附于当时流行的道术思想,并以之解释佛教; 支娄迦谶系深受老庄思想影响。魏晋之时,流行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佛教便依附玄学,崛起了般若学,开始中国化 ( 主要以鸠摩罗什弟子僧肇的《肇论》为代表) ,形成 “六家七宗” 、 “南三北七” ,但又渐渐摆脱中国原有的思想,引起了与儒、道之间的矛盾。

  佛教相比于儒、道,政治意识极为欠缺。这在法事科仪上就有显著的对比,佛教的经忏法事是僧众整齐地立、坐、跪、拜、诵经、唱赞、念咒,道教的斋醮法事是道士手持朝简模仿帝王上朝的形式表奏天神、咒禁鬼怪。儒家的政治主张是德政,道教的政治理念是道家思想,统治者对儒或道的利用,都会反过来被系统性的德政或道家思想渗透,唯有对佛教的利用,不会有着这种泰阿倒执的危险。

  道教因有政治主张,太平道的黄巾起义之后,被统治者严加防范之时又发生了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起义,于是,使道教的教团建设深受统治阶级的顾忌。在教团组织上颇有建树的佛教在汉地的发展,完全是威胁了道教的饭碗。为了加强教团建设,打出三教一家的旗号,元代的新道教全真道全盘效仿佛教的教团模式,使原先全都属于正一的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系统。较于教团建设之显著,道教并无多大实质性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三教一家、三教归一是偏于口号化的。而魏晋至隋唐的道、儒、释之间的交流、争议,它的起因乃是印度佛教传进曾经由百家争鸣奠定了大包容之文化态度的中国。中国不被佛教化,佛教已被中国化,这是佛教善于 “随缘”的说明,因此,道、儒之士的排佛,其实乃是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动力。

  叶法善的反佛,是基于华夏与夷戎之别,遵从经验域的思想对智慧域的排斥,以及佛教的缺乏政治思想。叶法善不希望一个没有政治思想的宗教集团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古代历史上因大肆崇佛而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崇道,因此,大规模抑佛有好几次,大规模灭佛的运动也有好几次,而道教好几次遭抑,不曾遭灭; 虽然北周武帝为了灭佛下达并废佛道的诏书,使四万所佛寺被废,三百万僧人还俗,但道士以在家者为多,住庙者甚少,受到的打击并不大。


  叶法善虽然排斥佛教,但没用污言秽语去骂,不显得特出。倒是有些僧人的言语,甚为特出。例如,成书于宋代的 《五灯会元》多有此类记载,唐代德山宣鉴禅师上堂开示 : “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云门文偃禅师曾说 : “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僧问文偃: 如何是佛?文偃道: 干屎橛。宋代禅宗杨歧派高僧无门慧开《无门关》说 : “黄面瞿昙 ( 释迦牟尼) ,旁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 ”德山宣鉴、云门文偃、无门慧开等,身为僧人,竟将佛祖喻作“干屎橛” ,讥为 “黄面” ,堪为特例。


护国天师 叶法善

  《唐鸿胪卿越置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记载:叶法善,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元真护国天师。《正统道藏》中多处有记载,叶法善为道教天师。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宗教领袖地位

  叶法善作为世代相传的著名道士,受到李唐皇朝的重视当始于高宗李治一朝。高宗李治(650-683)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禇遂良等贞观老臣手中,其基本国策仍是沿袭贞规遗规,在宗教政策上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高宗一朝对于道教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祭祀,首开唐王朝统治者给老君册封尊号之先河。

  第二,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规定为科举考试之内容。

  第三,提高道士地位,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九载:仪凤三年,高宗令道士隶属宗正寺,班列于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宗族事务的机构,高宗将道士划归宗正寺管理,实是将男女道士视为自己的本家。如此,道士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在优宠道士方面,高宗不仅优礼在世道上,而且对已逝道士亦加以追封。受高宗优宠的道士主要有:万天师、刘道合、潘师正、尹文操、叶法善等人。叶法善,世为道士。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弘道元年(683),令叶法善封南岳,辟地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

  第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兴起修建道观高潮。

  叶法善道教宗教领袖的地位的确立始于高宗一朝,在后续的睿宗李旦(710-712),玄宗李隆基(712-756)得到了巩固和逐步走向顶峰。


  睿宗李旦,是位佛、道二教皆信奉的皇帝,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但睿宗尤崇信道教。据史书记载,他不仅对道教理身理国理论十分赞赏,以此作为他的理国之要,而且其登上帝位也与道教有关。《新唐书·叶法善传》载:“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旧唐书·方伎传》曾载:“……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唐玄宗对叶法善亦宠幸有加,先天元年(712),认为叶法善有“得包贞素,学究无微”的学问与道行,以及“预睹衅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赏,封叶法善为越国公。开元八年(720),在叶法善仙逝后,唐玄宗在《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中还肯定其:“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因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的高超道术,而且进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芳,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对唐皇朝“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宜宏益”的政治作用,表达了自己“何莫懋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的悲痛心情,最后表示要“宜申礼命,式贲泉壤。”赠叶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号。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还思念仙逝的叶法善,特为之亲撰《叶尊师碑》以祭奠之。

  从以上的材料和李唐皇朝自高宗李治始,继睿宗、玄宗对叶法善的持重和封赏以及所记述之事迹而言,叶法善应当为当时大唐社会的著名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并且对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他的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本网站 (SDSF.ORG.CN)主要为个人学术博客欢迎捐助,捐助者请提供姓名至 4387567@QQ.COM 或 QQ:4387567.留言以表感谢。
简介:

叶法善为唐代著名道士。字道元。括州括苍县(今浙江丽水)人。出身于道教世家,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不茹荤,传符箓,据称尤能厌(压)劾鬼神。显庆(656~666)中,唐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 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高宗笃信长生之术,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 合炼黄白。据《旧唐书·方技传》载:法善为此上言曰:“金丹难就,徒费财物 ,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高宗纳其言,令罢其事,遣出方术士九十余人。自高宗、 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问道。尝力诋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睿宗 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712),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居于京 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所受尊宠,时罕有其匹。卒后,玄宗降诏追赠“越 州都督”。传其有弟子百余人,唯暨齐物、尹愔为入室。

叶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代表作品《留诗》。叶法善有双铜印遗世,俗称“天师印”,被奉为驱魔之宝。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叶法善 法脉传承

  叶法善师承开蒙于上清,授道于正一,得道于洞渊,净明诸派高道,对叶法善师承家以考略,对于研究叶法善的思想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利于进一步认识叶法善在道教历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南宋之前,松阳叶法善后裔叶氏道教法脉传承主要围绕本宗族内传承,南宋后逐渐开始传与他姓,在浙西南松阳,遂昌,龙泉等地偏远山区保留着的的“灵宝仙坛”为叶法善法脉传承,如遂昌、松阳灵宝仙坛法师主要供奉张天师,叶天师,李天师。

  相传三天师为为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三天尊徒弟。既是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叶法善遗世诗》:“昔在禹馀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此“禹馀天”既是“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的禹馀天。由此可见叶法善法脉(有说是洞渊派)与上清灵宝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后世传承“灵宝仙坛”在浙西南瓯江流域传承了千年,始于唐代,发扬于南宋,存于当代。

  因地方口音各地法传承略有区别,传承保护最好的在是松阳遂昌龙泉村落,另外青田县,庆元县也有部分灵宝仙坛道士,根据手抄本记载民国温州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灵宝仙坛法脉道士用“灵宝仙坛”法印,雷霆都司,北极驱邪院。少数也传承道经师宝和太上老君印。现存多为木印,目前还存有最老的为铜印和元代和田玉印。用九叠篆文。

  清代松阳县徐家和到郑家皆有传承。图为灵宝仙坛清代符咒手抄本,内有请神请到张天师李天师叶天师,遂昌叶三善提供。


叶法善 正史传记

  叶法善对佛教的排斥,主要表现是以法术挫败僧人 。《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 : “有中书侍郎女,以狐魅为祟,颠狂猖厥,鬼语神讶。女每见一僧乘青骡来至,其病遂作。奉劫命师为治。真人欲示神变,谓侍郎曰: 贫道辟谷日久,疲羸无力,希一饱饭,当即为治。侍郎即遣家人具蔬饭。真人一饭一斛,钙三硕。瓜菜果实,莫以数计,见者皆惊,尚云未饱。未作法间,僧乘骡而至,瞻视真人,遂即却走。真人叱吏兵擒挚,女遥知发声大哭。真人大叱一声,僧变成狐,骡乃化狗” , “五月一日,老叟诣门号泣求救,真人引而问之。曰:某东海龙也,上帝劲主八海之宝,一千年一更其任,无过失者,超登列仙,某已九百七十年矣,微勋将就! 有婆罗门者,逞其幻法于海畔,日夜禁呎,积二十年,其法将验,海水如云卷上天畔,五月五日,海将个焉,统天镇海之宝,必为幻僧所取,某今哀求救援。真人许之,至五日午时劝丹符飞往,海水复旧。胡僧愧叹,赴海而死。来日,老叟辈珍奇宝物来报,真人辞谢不受。因曰: 此山事去水且远,但得一泉即为惠也。是日风雨及明,山馆之侧有一派清泉,自石渠出,经旱不竭,今谓之天师渠” 。 《旧唐书·叶法善》 : “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然排挤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以其术高,终莫之测” 。《新唐书·叶法善》 :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憎,然以术高,卒叵测之” 。 《朝野佥载 》 :“孝和帝令内道场僧与道士各述所能,久而不决。玄都观叶法善取胡桃二升,并壳食之并尽。僧仍不伏。法善烧一铁钵,赫赤两合,欲合老僧头上,僧唱 ‘贼’ ,袈裟掩面而走。孝和抚掌大笑” 。

  以上五条,引文 《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的二条是形同玄幻的 ,《朝野佥载》一条真伪莫辨。但是 ,《旧唐书·叶法善 》 、《新唐书·叶法善》的 “术高”二字,却旁证着挫败僧人之法术虽犹玄幻而不可否定。佛教在唐代已是甚具规模与影响。唐代是各个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正统如宋明之时,儒学之发扬亦不如宋明之光大。在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混合包括对各种宗教进行兼纳的背景之下,并且处于唐高宗佛道并重、武则天扬佛抑道的现实境况之中,一心奉道而排佛,遭到议者的讥其向背。可见,叶法善不大随缘,亦不 “无我”地混同于众,而是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 ,正直而不合时宜地坚持着排挤佛法。

  与道教法术相比,佛教也有神奇的秘传之法,主要是在藏传的密宗,而汉传佛教各个宗派并无多大神奇法术。那么,为什么中国佛教有着汉传、藏传的巨大差别呢? 而道教却在汉地称异,不在藏地发扬? 这应是地域、地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华夏与夷戎有别。而华夏与夷戎有别之论,是南北朝迄唐一直延续着的排佛思想。

  印度佛教在西汉末期传入中国,依附于中国本有的方术,僧侣被视为方士、术士之类。东汉佛教对原始的佛教哲理很少了解,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是 “精灵不灭 ” 、 “因果报应”之类。汉末魏初,佛经翻译日多,佛教分为小乘禅法的安世高系,大乘般若的支娄迦谶系。安世高系依附于当时流行的道术思想,并以之解释佛教; 支娄迦谶系深受老庄思想影响。魏晋之时,流行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佛教便依附玄学,崛起了般若学,开始中国化 ( 主要以鸠摩罗什弟子僧肇的《肇论》为代表) ,形成 “六家七宗” 、 “南三北七” ,但又渐渐摆脱中国原有的思想,引起了与儒、道之间的矛盾。

  佛教相比于儒、道,政治意识极为欠缺。这在法事科仪上就有显著的对比,佛教的经忏法事是僧众整齐地立、坐、跪、拜、诵经、唱赞、念咒,道教的斋醮法事是道士手持朝简模仿帝王上朝的形式表奏天神、咒禁鬼怪。儒家的政治主张是德政,道教的政治理念是道家思想,统治者对儒或道的利用,都会反过来被系统性的德政或道家思想渗透,唯有对佛教的利用,不会有着这种泰阿倒执的危险。

  道教因有政治主张,太平道的黄巾起义之后,被统治者严加防范之时又发生了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起义,于是,使道教的教团建设深受统治阶级的顾忌。在教团组织上颇有建树的佛教在汉地的发展,完全是威胁了道教的饭碗。为了加强教团建设,打出三教一家的旗号,元代的新道教全真道全盘效仿佛教的教团模式,使原先全都属于正一的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系统。较于教团建设之显著,道教并无多大实质性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三教一家、三教归一是偏于口号化的。而魏晋至隋唐的道、儒、释之间的交流、争议,它的起因乃是印度佛教传进曾经由百家争鸣奠定了大包容之文化态度的中国。中国不被佛教化,佛教已被中国化,这是佛教善于 “随缘”的说明,因此,道、儒之士的排佛,其实乃是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动力。

  叶法善的反佛,是基于华夏与夷戎之别,遵从经验域的思想对智慧域的排斥,以及佛教的缺乏政治思想。叶法善不希望一个没有政治思想的宗教集团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古代历史上因大肆崇佛而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崇道,因此,大规模抑佛有好几次,大规模灭佛的运动也有好几次,而道教好几次遭抑,不曾遭灭; 虽然北周武帝为了灭佛下达并废佛道的诏书,使四万所佛寺被废,三百万僧人还俗,但道士以在家者为多,住庙者甚少,受到的打击并不大。


  叶法善虽然排斥佛教,但没用污言秽语去骂,不显得特出。倒是有些僧人的言语,甚为特出。例如,成书于宋代的 《五灯会元》多有此类记载,唐代德山宣鉴禅师上堂开示 : “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云门文偃禅师曾说 : “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僧问文偃: 如何是佛?文偃道: 干屎橛。宋代禅宗杨歧派高僧无门慧开《无门关》说 : “黄面瞿昙 ( 释迦牟尼) ,旁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 ”德山宣鉴、云门文偃、无门慧开等,身为僧人,竟将佛祖喻作“干屎橛” ,讥为 “黄面” ,堪为特例。


护国天师 叶法善

  《唐鸿胪卿越置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记载:叶法善,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元真护国天师。《正统道藏》中多处有记载,叶法善为道教天师。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宗教领袖地位

  叶法善作为世代相传的著名道士,受到李唐皇朝的重视当始于高宗李治一朝。高宗李治(650-683)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禇遂良等贞观老臣手中,其基本国策仍是沿袭贞规遗规,在宗教政策上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高宗一朝对于道教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

  第一,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祭祀,首开唐王朝统治者给老君册封尊号之先河。

  第二,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规定为科举考试之内容。

  第三,提高道士地位,优宠道士。据《佛祖统纪》卷三九载:仪凤三年,高宗令道士隶属宗正寺,班列于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宗族事务的机构,高宗将道士划归宗正寺管理,实是将男女道士视为自己的本家。如此,道士的地位得到大大地提高。在优宠道士方面,高宗不仅优礼在世道上,而且对已逝道士亦加以追封。受高宗优宠的道士主要有:万天师、刘道合、潘师正、尹文操、叶法善等人。叶法善,世为道士。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城,将加爵位,因辞不受,求为道士。弘道元年(683),令叶法善封南岳,辟地四十里充宫观长生之地。

  第四,兴建道观。高宗时,兴起修建道观高潮。

  叶法善道教宗教领袖的地位的确立始于高宗一朝,在后续的睿宗李旦(710-712),玄宗李隆基(712-756)得到了巩固和逐步走向顶峰。


  睿宗李旦,是位佛、道二教皆信奉的皇帝,认为:“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但睿宗尤崇信道教。据史书记载,他不仅对道教理身理国理论十分赞赏,以此作为他的理国之要,而且其登上帝位也与道教有关。《新唐书·叶法善传》载:“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旧唐书·方伎传》曾载:“……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唐玄宗对叶法善亦宠幸有加,先天元年(712),认为叶法善有“得包贞素,学究无微”的学问与道行,以及“预睹衅萌,亟申忠款”的美德,因此加以封赏,封叶法善为越国公。开元八年(720),在叶法善仙逝后,唐玄宗在《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中还肯定其:“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因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的高超道术,而且进而表彰他“保皇冠而不拔,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芳,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的崇高美德,以及对唐皇朝“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宜宏益”的政治作用,表达了自己“何莫懋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的悲痛心情,最后表示要“宜申礼命,式贲泉壤。”赠叶法善以“越州都督”的封号。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还思念仙逝的叶法善,特为之亲撰《叶尊师碑》以祭奠之。

  从以上的材料和李唐皇朝自高宗李治始,继睿宗、玄宗对叶法善的持重和封赏以及所记述之事迹而言,叶法善应当为当时大唐社会的著名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之一,并且对唐朝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他的独特的作用与影响。


本网站 (SDSF.ORG.CN)主要为个人学术博客欢迎捐助,捐助者请提供姓名至 4387567@QQ.COM 或 QQ:4387567.留言以表感谢。

《叶法善 唐代著名道士 护国天师 金紫光禄大夫》正文

推荐: 《江苏省道教工作政策法规汇编》 辟谷简介 港澳台地区道教宫观 海南地区道教宫观
老用户及新注册会员可申请免费会员码,请联系站长微信免费获取
扫一扫 返回顶部
↑手机版↑